老外在中国:学会同周围和世界对话
不久前,我三岁的儿子开始讲话——但是他最近才开始讲英文。
前段时间他在美国乡下过暑假时,大部分美国人遇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,都认为他只是在牙牙学语,未曾想过他在试图用普通话与他们交流。

在北密歇根,陌生人会听我对萨根的回应,而且有些时候会以为我们是外国人。
这也说得通。
但是,他们似乎会猜测我们讲的是哪种语言。因为退一步讲,我们的长相看起来不像中国人。
换言之,他们看到和听到的存在矛盾。
一些人会问我们:“所以你们来自哪里呢?”
“就是这里,”我回答道。
他们问的时候自然没有排除这个可能的答案。
接着,我解释道,我们定居在中国,我的两个孩子都在那里出生长大。我们每年会回来探亲。
他们点点头,似乎是对自己猜测的肯定,也是对我们的肯定。
我猜他们一定会想:“这样就说得通了。”
否则,在我们所到的北密歇根的这个森林社区,这实在不太合理。
这里是我们的家乡。
但对我们的家人来说,听萨根说话就像是一场猜谜游戏,他们懂得游戏规则却不知道如何用他的母语表达。
萨根会对奶奶说道:“我想喝奶!”
奶奶会用英文回答道:“你是困了吗?”
“饿了吗?还是要换新的尿不湿?”
就算奶奶猜对了是“牛奶?”,没有翻译的话,她还是不明白萨根接下来给她的肯定回答。
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后(在此期间还过了个生日),萨根回到北京,开始零零碎碎地讲一些英文。
不过,在我们重新团聚的几天之后,他拽着我的袖子,指向天空,说:“爸爸,还有一个airplane flying(飞机在飞)。Look(你看)! ”
我刚刚指给他看了第一架飞机,当时我只说了英文。
萨根有一个七岁的姐姐莉莉,她也是先学会了中文,然后中英文混着讲。莉莉直到三岁左右才将两种语言分开。她的中英文都说得和本地人一样好。
莉莉讲普通话时的唯一缺点就是有北京腔。北京腔会在很多音节后面带上儿化音。
不少在美国的移民家庭,包括一些中国朋友不止一次地提及,在国外抚养孩子的话,父母的母语将是孩子的外语。而我们家对此特别注意避开这一遗憾。
或者说,我们至少尝试着去这样做了。
我的妻子、女儿和我在家讲话时,会在大量英文句子中夹杂常用的中文词汇。
当然,环境是我们的孩子先学会说中文的原因之一。
但是中文的另一个特征似乎是主要原因——对于初学者来说,普通话的发音更容易。
那是因为刚学说话的小孩子一开始不会在音节结尾处发辅音。而普通话中只有三个辅音——n,ng和er, 而多数音节都是以元音结尾的。
因此,对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,几乎不可能说出“horse”这个单词。
“HO’wuh” 是小孩子一开始能发出来的音。 而麻烦的尾音“rse”难住了他们的嘴巴。
那么“Ma”呢?这个发音完全没有问题。
不过,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最近更明显了,因为我们的女儿已经在当地学校读一年级有一个月了。
她的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将很快超过她的英文能力。
说实话,我对此既欣喜又沮丧。
能否在胜过几乎所有使用多国语言的非母语读者的同时,也能够和任何一个母语作者表现一样优秀呢?
或者说,我们的孩子能否在两种语言和文化方面都能做到最好?
只有他们以后的表现会给我们答案了。